中国网财经7月24日讯 今日发布的《中国成人疫苗大众接种认知和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成人疫苗语境下的四类中国大众分别为“敏锐的执行者”、“乐观的思考者”、“忧心的跟随者”和“闭塞的回避者”,其人群占比分别为27.8%、25.7%、29.3%和17.2%。
成人疫苗语境下的四类中国大众
该调研由GSK支持,共回收有效样本4005份,覆盖全国31省份的301座城市。
报告显示,敏锐的执行者,呈现出认知高、态度高、行为高的状态,影响该人群接种的主因是疫苗供应不足等客观因素。
乐观的思考者,呈现出认知高、态度低、行为低的状态,影响该人群接种的主因是信息不通畅,该人群信赖的信息来源、信息主体未提供充分信息,较难感知接种收益。
忧心的跟随者,呈现出认知低、态度高、行为高的状态,影响该人群接种的主因是认知欠缺,该人群非常焦虑于感染疾病,从健康角度愿意接种,但缺乏疫苗的相关知识,导致在疫苗有效性、安全性上存在困惑。
闭塞的回避者,呈现出认知低、态度低、行为低的状态,影响该人群接种的主因是难以触达,该人群更信赖家人朋友,游离于大众传播层的疫苗信息之外,身边人的认知、态度、行为模式与其接近,疫苗接种难以破圈。
成人疫苗接种抓手和障碍何在?
人们在决定接种疫苗时,考虑的究竟是什么?数据显示,四大人群都会因为“担心自己患病”、“身边人确诊相关疾病,且疾病带来严重健康问题”、“希望保护家人”而前往接种,这是四大人群共同的接种主因。
乐观的思考者更会因医生建议接种而去接种疫苗;忧心的跟随者比较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内容触动、易在集体活动中接种疫苗;闭塞的回避者在其身边的社交圈层中少有接种疫苗的人,因此很难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去选择接种疫苗。
在不接种原因层面,“不了解接种信息”是四大人群共同的首要原因。其他原因较为分散。敏锐的执行者更多因为疫苗供应不足而未接种,其他三类人群更关注“疫苗安全性、保护效果”以及“疫苗接种成本”。
此外,调研还跳出原因分析,从两类重要的成人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和HPV疫苗)入手,尝试观察人们是如何看待自身与疾病、疫苗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寻到最影响人们接种的因素。
如何提高接种专家提出四点建议
对于如何提高成人疫苗的接种认知和接种率,专家向社会各界及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和机构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为受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疫苗咨询、预约、接种渠道信息;二是充分调动受众信赖的信息来源、信息主体进行疫苗接种收益的相关宣传;三是把重点放在疫苗本身知识层面进行宣传、教育;四是重塑造人群内部意见领袖,通过典型代表,潜移默化地影响圈层。
对于在疫苗有效性、安全性上存在困惑的人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毕蕙认为,应当把重点放在疫苗本身知识层面进行宣传,加强疾病科普及疫苗科普。通过增进公众对于可被疫苗保护的成人疾病及疫苗接种必要性的认知,来减少因不了解疫苗造成的认知焦虑(如对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误读)。
“以HPV疫苗为例,建议普及HPV疫苗接种必要性和疫苗选择相关知识,如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持续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是宫颈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HPV疫苗的保护不应以价数为单一评判标准,而需关注疫苗的整体防癌效果。”毕蕙介绍道。
针对游离于大众传播层的疫苗资讯之外的群体,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提出,建议塑造典型代表,深入此类人群内部,通过以传帮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圈层。鼓励意见领袖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分享疫苗接种的经验和感受,并借助社群、邻里聚会或社区广播等渠道,影响更多身边的人。“以带状疱疹疫苗为例,在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享时,可简要介绍疾病及相关疫苗知识,如年龄是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慢性病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中老年人在接种疫苗前应牢记三大‘关键词’: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刘兆秋表示。
(责任编辑:朱赫)
登录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