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医美行业同样也不例外。
随着国内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发布,全国各地开始陆陆续续优化防疫工作,这也让国内医美、口腔等各个赛道从疫情影响的缓慢发展节奏中逐渐复苏。
12月5日,时代天使开盘高开高走,盘中股价一度达到121.1港元/股,股价回升到9月中旬水平。除了时代天使外,在12月5日早盘,港股医美概念股均不同程度走高,其中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涨11%,现代牙科、医思健康涨近9%。医美行业线下消费有望快速修复,正成为防疫工作优化政策下市场的普遍共识。关注疫情后医美消费的反弹,是今年市场不少机构共同的观点。随疫情得到控制以及社会面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国内医美行业需求正逐步释放。随着90后、95后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消费者结构正趋于年轻化,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与升级。由于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对自我外在形象的关注,愿意花费更多的钱为颜值买单,颜值经济迎来指数级增长。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网民规模基本维持在10亿量级,而颜值经济的活跃用户规模接近4亿人,约占整体网民的四成,受众十分广泛。伴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医美器械行业也得以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543.7亿元,同比上升27.8%,预计2023年中国医美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774.8亿元,至2025年有望达成千亿级规模。从医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上游原材料企业由于替代性相对较高,议价能力低,毛利润在30%—40%左右;中游医美器械企业由于技术壁垒护城河,毛利润为50%—60%,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环节;下游销售渠道主要以非公立医美机构为主体,毛利润也保持在40%-50%。中国医美器械行业因起步较晚、治疗理念及技术研究相对薄弱,目前市场还是由外资企业主导。从市场格局来看,国内正规医美机构设备的市场份额80%由进口商占据。在中高端市场,飞顿、塞诺龙等海外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品牌力和影响力占领了这一市场。其中,以色列飞顿以32%的占比位居中国激光医疗设备市场榜首。而国产品牌大多占据中低端市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央及地方先后出台政策鼓励本土医美器械品牌发展。与此同时,国有品牌也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和投资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未来,随着下游扩张、需求渗透、技术更新等因素有望加速进口替代。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基层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同时为了响应中央对国产医疗器械的支持,多省市政府采购政策明确限制采购进口医疗器械,鼓励采购国产医疗,促进包括医美器械在内的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国家政策鼓励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医美器械作为其分支将会受益。此外,中国本土医美器械厂商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亦会加快进口替代脚步。近两年来,光电美容仪器在生活美容领域逐步普及,而且微创和无创治疗已是国内医疗美容的发展趋势。在过去几年内,肉毒素、激光或IPL嫩肤、RF紧肤、填充等非手术的治疗量在国内急速增长,激光抗衰老、紧肤、提升、祛皱、各种无创、微创光疗美容等也为普通消费者接受,客户年龄广谱化日益明显,医疗美容激光这一类非介入式疗法或微创疗法将迎来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自2015年开始,雅萌、Refa、松下、Tripollar等国际美容仪品牌相继进入中国,中国美容仪市场迎来快速增长期。天猫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60至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有望成为新的百亿级蓝海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家用医美器械的技术壁垒低于医用器械,中国本土已经具备独立制造的能力,同时人们对美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对具有便携、易使用、安全性高等优点的家用器械的需求提升。自2016年以来,国家政府不断出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医疗鼓励政策,推进了包括医美器械领域在内的医疗器械领域人工智能化的进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均明确支持研发医疗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健康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水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医美器械是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后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特别是在高端医美器械,在产品性能方面亦有较大探索空间。
登录查看全部内容